5月20日下午,江西師范大學傅修延教授應邀在景德鎮(zhèn)陶瓷學院湘湖校區(qū)國際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《瓷的敘事與文化分析》的學術報告。黨委書記郭杰忠出席并主持,200余名師生聆聽了講座。

傅修延教授圍繞主題,從瓷與稻、陶與《易》、瓷與玉、瓷與藝、瓷與China五個方面進行了講解。一是瓷與稻,傅修延教授通過《天工開物·陶土延》引出瓷與稻的關系,他指出,米果加工之類得到的啟發(fā)轉移到陶瓷制作工藝上來,烹飪與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,揉面團其實與捏瓷泥相同。他還通過比較谷殼與陶器的性能,來說明陶瓷有稻性,不僅是因為瓷土有稻米土,粳米土之稱,更是因為陶瓷具有植物性,內在的柔韌與潤澤性;二是陶與《易》,易學與瓷的聯(lián)系是密切的。《易》分為簡易,變易,不易三部分。他分別把這三部分與瓷的制作相結合,“簡易”相當于陶瓷的原料,比較簡單,“變易”則是陶瓷的制作過程,比較復雜,而“不易”是陶瓷制作完成后穩(wěn)定的形態(tài)。瓷與易學的陰陽、五行都有聯(lián)系,易學講究的是周而復始,而瓷器也大多都是圓形的,同時瓷器的圓形也表示中國的文明,對待世界的態(tài)度是接納;三是瓷與玉,瓷與玉不光是模仿制造的關系,“如玉”并不是瓷的終極目標,瓷模仿玉是一個模仿與超越的過程,玉是大自然經過遠久勾勒出來的瓷,而瓷是模仿大自然制作出來的玉;四是瓷與藝,瓷器是藝術的體現,比如瓷器有開裂,本來開裂是瓷器的災難,但是似碎非碎是一種意境,一種藝術,鳥巢的靈感來源之一就是開裂瓷;五是瓷與China,笛福筆下“earthen ware”一詞暗藏玄機,提醒人們必須對“China”一詞深入研究,中國與“China”之間的聯(lián)系也值得我們思考,瓷是中國的符號,也是“China”的符號。傅修延教授還表示,瓷器是中國的符號,任何學者也不能忽視的符號。
黨委書記郭杰忠在主持會議時指出,傅修延教授此次以敘事的方式,從文化角度分析“瓷”,深刻闡述了瓷的來歷。他談到,審美之于創(chuàng)作,無論是對學習藝術的學生,還是研究創(chuàng)作的老師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更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去闡釋一件藝術品,去挖掘它本身的歷史和來歷,更好地對藝術品進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