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樸的紫砂人物,形神畢現(xiàn),配以精心選擇、造型合拍的古木底座,每一件藝術品都自然天成,云淡風輕中暗藏千言萬語,叫人反復揣摩品味,愈顯真淳。
這是德化陶知然藝術研究所一景。走進工藝美術師張明貴和賴開鑫的陶知然,仿佛能聽見陶土最自然本色的傾訴。
張明貴,1977年出生在德化縣南埕鎮(zhèn),畢業(yè)于德化職業(yè)技術學校陶瓷雕塑專業(yè),1998年至1999年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進修班學習,1999年至2004年被德化陶瓷學院聘為雕塑教師。賴開鑫的履歷和張明貴很相似,他1979年出生在德化縣湯頭鄉(xiāng),先后畢業(yè)于德化職業(yè)技術學校和景德鎮(zhèn)陶瓷學院陶藝專業(yè),也曾在陶瓷學院擔任雕塑教師。盡管賴開鑫和張明貴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離開了德化陶瓷學院,但是他們的教學生涯卻獲得了大量錘煉陶瓷雕塑技藝的機會,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藝術思想和藝術主張。

2001年,賴開鑫到廈門從事雕塑設計工作,2008年回到了德化,他在重拾德化傳統(tǒng)瓷雕的同時也開始了紫砂藝術瓷的嘗試。而離開教師崗位的張明貴從事過許多種工作,卻始終不曾放棄他所熱愛的瓷雕。張明貴的身邊,除了他的哥哥、泉州工藝美術職業(yè)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張南章教授,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、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建勝等很多各擅其長的藝術導師之外,還有像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顏松柳、陳明良、鄭雄彭等一幫藝有所成的同學,自然得到了傾心的指導和深刻的影響。

2013年,張明貴和賴開鑫重逢了。他們互相賞識對方做事積極,做人真誠等優(yōu)點,當即決定合作,開啟新的創(chuàng)業(yè)旅程。他們成立了德化縣陶知然藝術研究所,張明貴任所長,賴開鑫任藝術總監(jiān),專門從事紫砂藝術瓷的創(chuàng)作。

“陶知然”,恰如其名,他們的作品追求陶土的天然古樸。在以“白”見長的瓷都德化,他們的藝術風格顯然獨特。但他們并沒有摒棄德化傳統(tǒng)瓷雕的正宗技法,反而是加以繼承運用,再融匯了現(xiàn)代的審美追求,將創(chuàng)作的思考和視角伸向了文化史上引起他們共鳴的人物與故事,憑借著兩人的技藝發(fā)揮和再創(chuàng)造,在獨具魅力的紫砂人物形象塑造中,呈現(xiàn)出鮮明的人文內涵。

以人物面相造型見長的雕塑家,能將人物塑造得細膩生動、別具神韻,張明貴和賴開鑫以一組組充滿泥土芬芳的陶藝作品《悟禪》系列、《耍拳》《小沙彌》等,引起雕塑、陶藝界的矚目,獲得上海、北京國際禮品工藝品創(chuàng)意設計展覽工藝美術金獎等諸多獎項。

很大程度上,藝術是創(chuàng)造者人格的體現(xiàn),獲得業(yè)界認可之后依然從容淡定,便足見藝術家闊大的胸襟情懷!逗胍环◣煛烦浞终宫F(xiàn)了他們的這一涵養(yǎng),又體現(xiàn)了一個手藝人在長期治學之后內在升華的儒雅品格。弘一法師,坐姿,笑容微露,凝韻傳神,雙手交結,再現(xiàn)了法師絢麗至極又歸于平淡、超然塵外的內心世界。張明貴說,在創(chuàng)作《弘一法師》時,他們寫意與精細結合,面部神態(tài)盡量精雕細刻,而身軀服飾采用相對抽象、洗練的形式語言,更好地詮釋了弘一法師悲天憫人的情懷。

形象質樸傳神、情感真誠細膩,這在《悟禪》系列的各種達摩形態(tài)的塑造上也可見一斑。每一尊達摩張弛不一,以簡練概括的手法和寫意精神塑造出達摩遺世高蹈、面壁十年、執(zhí)著傳道等精神,給人以圓潤、飽滿的形態(tài)生命感。
談及下一步的創(chuàng)作,張明貴表示,德化的白瓷觀音名揚中外,而紫砂這種材質粗中有細,細中有粗,他們準備利用這種材質特點嘗試創(chuàng)作觀音,禪佛結合,實現(xiàn)多元化創(chuàng)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