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爐礁家居市場,一位王姓大姐告訴記者,“有時候顧客來了,問完價格,轉身走了,買東西時誰都要貨比三家,我們只能等他們回來,但我知道可能性并不大。”王大姐對自己的貨物就這么沒自信嗎?“我對自己的產(chǎn)品當然有信心,但是你架不住人家狠命給你壓低價格,按他們的價格,我這就得賠錢了。他們卻可以很輕松地把價格壓到一個你接受不了的程度。”
很明顯,她在暗示對方的東西有問題。而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講,能夠想到的鑒別家居產(chǎn)品真?zhèn)蔚姆绞,只有去看出廠合格證、授權書等證件,但在記者走訪的眾多商家中,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成問題,每一件商品都有一整套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,讓人難辨真假。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即便是兩個不同品牌的東西,外觀上也分別不大,正如之前所說,設計上說不清誰抄襲誰,誰山寨誰,但可以區(qū)別的是,兩者的價格是天壤之別,相差很大。
銷售某品牌衛(wèi)浴的孫先生說,他的無奈在于,自己的供貨廠家已經(jīng)與對方廠家交涉了許多次,但對方矢口否認抄襲,并不懼怕與之對薄公堂。
律師說法:品牌聯(lián)合消費者維權 獎勵不失為一個辦法
企業(yè)建立獨特識別標示很關鍵針對家具市場如此亂像,遼寧尊合律師事務所的李丹律師分析稱,要消費者擦亮雙眼,去學習太多的防偽知識,顯然對消費者來講是不公平的,治病當治本,也就是對企業(yè)自身而言,增強維權意識,建立維權體系非常重要。打擊山寨技術,僅憑被山寨企業(yè)一己之力,真的是勢單力薄。有效地調動社會力量,進行維權協(xié)作和維權獎勵,不失是個明智之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