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數(shù)人在陶坯上用雕刀刻畫,下刀前,需用筆在陶坯上先勾畫好輪廓,而家住三班鎮(zhèn)泗濱村、今年已經76歲的老翁顏義哲卻練就了不必打草稿,在陶坯上直接用雕刀刻畫,揮刀立就的絕活。

眼前這位頭戴圓頂禮帽,臉龐微消,精神矍鑠的老者就是老藝人顏義哲。一把并不起眼的雕刀,在他的手中,輔以嫻熟自如的運刀技巧,就能輕松的將腦海中勾勒出的美麗圖景呈現(xiàn)在陶坯上。只見他隨手拿起素燒好的紅壤陶坯,運足勁道,用力劃出一道道修長的畫痕,一株株葉姿幽雅、窈窕秀美的蘭花就呈現(xiàn)在陶坯上;輕輕抖動手腕,或挑或點,一朵朵凌霜斗雪、風骨俊傲的梅花就綻放在陶坯上;隨著運刀手勢的繁復多變,一幅幅山水秀麗、人物形態(tài)惟妙惟肖的圖案就躍然陶坯上。

老藝人顏義哲告訴記者,他從1992年就開始嘗試在陶坯上用雕刀刻畫,事情起源于他在那年偶然遇到一名臺灣客商,攀談中,得知這名臺灣客商想要一批像紫砂壺一樣,用雕刀刻上圖案的陶制產品。
[老藝人:顏義哲:臺灣的客商來,知道我原來有幫人刻印,他問我有沒有辦法把圖案刻在紫砂壺上,我說:辦得到。然后客商就叫我先刻給他看一下。]
盡管之前并沒有嘗試過在陶坯上的刻畫的經歷,但老藝人顏義哲卻當場就信心滿滿的應承下來。原來,顏義哲曾經是一名德化陶瓷廠的老員工,早在1956年,當年他還是一個剛滿20歲的小伙子,就開始從事陶瓷彩繪工作,正是這30多年的彩繪工作經歷,使他有信心在陶瓷坯上刻好畫。
[老藝人:顏義哲:以前有彩繪的基礎,有基礎,有在腦海中(構思)。]
顏義哲和臺灣客商洽談的生意,短期就交易結束,但他卻從此喜歡上在陶坯上刻畫的藝術,而且,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幾年。如今,刻畫技藝越來越嫻熟的他,不用在陶坯上用筆勾畫輪廓,就能將腦海中構思好的圖案一氣呵成地刻在陶坯上。

我縣瓷燒制技藝作為手工技藝類項目已于2006年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,文化遺產是一種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,靠的是一種人為的代際傳承,一旦出現(xiàn)人才斷層,文化形態(tài)就會瀕臨失傳,甚至消亡。如今,年事漸高的老藝人顏義哲擔心自己練就的絕活失傳,加緊對僅有的一名學徒的培養(yǎng)。
[老藝人:顏義哲:很少人學,只有(顏)建華,他覺得對這項藝術有興趣,想學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