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是一個純粹的商人,”鄭亞龍如此評價自己。他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,喜歡用藝術的思維來思考企業(yè)經營。在他企業(yè)經營過程中,只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才去做,而不是運用商業(yè)頭腦來經營企業(yè)。
為藝術“下海”
鄭亞龍是一位教美術的高級教師。在教師行業(yè),他有著許多津津樂道的事情,尤其破格提拔成高級教師。那時侯,他是年齡最孝工齡最短、學歷最淺、工資最低的“四最”高級教師,在其他老師看來,這是難以想象的。
雖然在教師行業(yè)他如魚得水,但是在思想里還有一些遺憾:沒辦法把自己創(chuàng)造的藝術產品化。“一個教師,根本沒資本把藝術產品化,更無法推向市場,”鄭亞龍告訴記者,而他喜歡把自己的藝術產品市場化,希望得到社會的檢驗和認可。
1990年,抱著一些遺憾、懷著別人的不理解,他離開了教師行業(yè),選擇了下海經商。一個教師是清貧的,他也不例外。4000元人民幣、廢舊的空房子就成了他創(chuàng)業(yè)的全部。“那時沒人跟你干活,”鄭亞龍解釋,那時侯找了一個工人,一天不到就走了,后來又找了一個,沒過一周也離開了。
“我4000元主要用來設計簡單的幼兒智力玩具,但是設計出來后,根本無人問津,”鄭亞龍告訴記者,當時讓一些小商販幫著賣,那簡直太難了,根本沒人要這種產品。當時為了生產推銷產品,他七個月沒回一次家,而工廠離家僅有200米。在很多人看來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
他當時并沒氣餒。在他看來,做企業(yè)什么事情都可能發(fā)生,挫折是很正常的。在他“快樂生意”的理念下,他認為困難也是快樂的一部分。與做藝術一樣,太舒服的時候沒有靈感,做企業(yè)的活力也就失去了。
善于借勢媒體
在暫時“無計可施”的時候,他開始想到媒體。于是,他把設計的產品變成文字,然后交給了電視臺,后來電視臺拍攝了10集的幼兒節(jié)目。“那時兒童節(jié)目很匱乏,這個節(jié)目受到了電視臺的歡迎,”鄭亞龍告訴記者,電視臺想給他稿費,他拒絕了,而是讓電視臺用字幕宣傳他的產品。
電視臺一播出,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凡響。許多商販爭著到這里進貨。鄭亞龍回憶,那時他們工廠幾乎被商販包圍了,一定要進貨。由于人手比較少,供不應求,商販只好在工廠里利用材料幫著做,有的連不成套的產品也被商販搶走。
后來,這個節(jié)目重播了4次,然后還在中央電視臺播出,更是引起了轟動。正是這個項目讓鄭亞龍掘得人生第一桶金。隨后,他又拍攝了一套新的兒童節(jié)目,正是依靠這些影響力,他開始介入中小學美術教材領域。后來,這個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成了企業(yè)支柱產業(yè),一直延續(xù)到2003年。
由于2003年,國家政策的調整,主業(yè)已無法經營下去,他開始尋找轉型。“由于我喜歡藝術、喜歡文化的東西,所以我打算進入休閑餐飲行業(yè),比如咖啡館、茶館等,”鄭亞龍告訴記者,現(xiàn)在,他正籌備樣板店,然后加緊連鎖。
喜歡出其不意
“做藝術需要靈感、構思、創(chuàng)新,”鄭亞龍稱。與藝術有關,他不由自主地把做藝術的觀念、手法運用到經營當中,尤其是創(chuàng)新。做藝術還需要個性化,因此在與客戶打交道的時候,他總是看自己喜歡不喜歡。當然這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。
鄭亞龍喜歡創(chuàng)新、喜歡出其不意在經營中有很多體現(xiàn)。1993年,他開始進入禮品店業(yè)務。與別人不同,他推出的是均一價商品,也就是15元禮品店。雖然現(xiàn)在這種均一價商店比較多,但當時是山東第一家,有著很多的創(chuàng)新色彩。
正是這個點子讓老百姓對他的企業(yè)有著深刻的認識,借助迅猛的發(fā)展勢頭,他從一家店擴張到9家店。“現(xiàn)在很多濟南人對15元禮品店記憶猶新,很多人提起實中工藝,認為還是一個以15元商品為主的低檔店鋪,”鄭亞龍自豪地告訴記者。
鄭亞龍還曾做過服裝。與別人的思維不一樣,他搞的特價服裝店顧客需要買票才能進去。“當時門票一張0.5元,雖然這樣但顧客還是排著隊購買,”鄭亞龍興奮地說,這個活動可謂空前絕后,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。
在經營上,他同時有著獨特的手段。為了提升禮品店知名度,他配合泰山隊比賽搞了“商品免費送”活動,雖這次賠了3萬多元,但達到提升知名度的效果。后來,隨著人們生活層次的提高,他開始提升店鋪檔次,現(xiàn)在成了時尚精品禮品店。目前,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。
用儒家思想去管理
在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家強調制度的同時,鄭亞龍依然追求人性化。每當他生日的時候,離開的員工發(fā)來的短信,甚至趕過來看望他時,他更加在人性化上下功夫。為了增加凝聚力,50歲的人還和員工一起去蹦迪。
在規(guī)章制度上,規(guī)定了許多罰款措施,但是基本很少執(zhí)行。有一次一個營業(yè)員把滿桌子上的禮品都打碎了。當時這個營業(yè)員嚇壞了,這可是上萬元的東西。鄭亞龍并沒讓員工賠償,他認為,“讓員工賠償是有難度的,需要她一年的工資。”他不忍心去罰款員工。
在經營中同樣體現(xiàn)了儒家思想。他講究誠信,不喜歡坑人、騙人,雖然這樣可能企業(yè)發(fā)展很慢,在他看來不會自取滅亡。而且,他不希望把對手擠垮,讓他們沒有飯吃。很多人建議他上新項目,把某個市場壟斷,但他從來不這么做。
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商海生涯,他現(xiàn)在又開始回到原位。“現(xiàn)在,作為中小學美術教材不好再做了,企業(yè)面臨著轉折,”鄭亞龍告訴記者,這可以說是困境,但當你遇到阻力的時候,要仔細想想當初企業(yè)是如何做起來的,然后回到原位。
正是這種思路,他現(xiàn)在發(fā)明了一套學前兒童智力開發(fā)教學節(jié)目,打算自己錄、自己制作,然后給電視臺免費播放,讓企業(yè)在電視臺上做隨片廣告,然后銷售材料。這與最初的經營思路一脈相成。
相關報道
1、女兒做企業(yè)
鄭亞龍有一個女兒,雖然還正在讀大學,但繼承了父親商業(yè)細胞的她已開了一家攝影館,而且經營的有聲有色。在鄭亞龍眼里,女兒在經商方面有一套,經營的也比他好。
女兒繼承了他的創(chuàng)新能力,能想出一些新奇百怪的經營點子。為了搞宣傳,她經常地到大學搞攝影講座,然后觀看一些片子,而片子里則有公司的宣傳標語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女兒更注重制度,而似乎不太講人情。這是與鄭亞龍的區(qū)別。在女兒公司里有個攝影師,在態(tài)度上有些小問題,但技術能力很強。女兒看不慣這個攝影師,決定炒其魷魚,但這個攝影師和鄭亞龍關系很好,他為攝影師在女兒面前說了好幾次情,但女兒并不買帳,堅決把他炒掉。
2、老板印象
有些憂郁,這是鄭亞龍對自己的評價。在他看來,他很少與別人交往,顯得有些孤獨,不過這也是一種美,一種殘缺的美。就如斷臂的維納斯,這是殘缺美的象征。
有些隨和,這是記者對鄭亞龍的評價。他和記者談話,沒有芥蒂,隨便發(fā)揮,而且穿著比較隨意,不打領帶。他告訴記者,他也不會打領帶。
有些樸實,這是員工對鄭亞龍的評價。在員工眼里,鄭亞龍沒有老板的架子,沒有老板的外貌,難怪他在和秘書一起出去的時候,很多人把秘書錯認為老板,而他被冷落一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