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麥肯錫公司曾把現代世界各國對各類專門人才的爭奪稱之為“人才大戰(zhàn)”,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,發(fā)達國家各使絕招,把眼光牢牢盯住了發(fā)展中國家。據國內人才研究專家估計,目前,發(fā)展中國家每年有10萬專門人才流向發(fā)達國家。
沒有刀光劍影、沒有硝煙,人才究竟是怎么被“搶”走的?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、中國人事與人才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通訊近來潛心做了番研究,總結出了全球“人才大戰(zhàn)”的10種形式。
相關閱讀:從李開復跳槽看怎樣對待人才 學一學李嘉誠的用人技巧
第一招:吸引留學人員,收割人才。
為了爭奪留學者,英國宣布到2005年,要使外國留學生占到本國學生的25%;德國計劃也將這一比例提高到20%。近年來,外國大學把各種教育會展和留學咨詢辦到了中國人的家門口。
第二招:兼并購買企業(yè),連鍋端才。
美國思科公司是個最典型的例子。在9年的時間里,它成功收購了80多家大小公司,看中的就是新興小型信息技術企業(yè)的好產品、新技術和技術人才。
第三招:雇傭獵頭行動,專獵高才。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世界上70%的高級人才通過獵頭公司調整工作,90%以上的知名大公司利用獵頭擇取人才。
第四招:國外設立機構,就地取材。
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,不少外國企業(yè)在中國推行“人才本土化戰(zhàn)略”,設立了不少附屬于企業(yè)的研究機構。目前,在我國設立研究機構的已有14個國家的跨國公司,成立研究機構近百個,僅北京就有15個。拿規(guī)模最大的貝爾實驗室中國研究中心來說,400多人員,96%擁有博士、碩士學位。這些機構實際上成了爭奪當地人才的橋頭堡。